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 |[杭州论坛] 爱欲技术与社群:梦杭州

时间(GMT+08:00):2022年11月26日(周六)上午9:00-13:00
线下会场:杭州市西湖区象山艺术公社32幢平行所workshop
线上会场:ZOOM参会(房间号:812 8023 5421);B站直播Youtube直播

主讲人:Daniel Ross、Faid Rakun&Julia Sarisetiati

艺术家论坛:程然、蔡宇潇、潘子申&顾文甲、武子杨、俞同舟

回应人:吴珏辉、袁园

论坛组织:bAn成品(郑叶颖、朱颜、袁孟如、任柄霖)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 引言

古杭州临安作为仕途落魄人的疗愈之乡——山水温润、开放平和,远离政治中心,临海通商而经济兴盛。因而,北宋苏东坡被贬此地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同期建筑水利科技先进;沈括年老还乡写下集技术与人文艺术之博物经典《梦溪笔谈》。进入新千禧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国内北京国营扎堆、上海外企云涌,杭州成为早期互联网创业先锋们的“自贬”之地。开放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杭州政府,引来早期创办中国黄页的马云在湖畔花园地下室开启阿里巴巴,为还处于中小型的创业者提供走向国际的服务。电商平台进一步给予每一个普通人,成为网红、小老板甚至企业家的可能性。学历不再作为工作唯一的敲门砖,怀揣美好希望的人们只需凭努力坚持就能够打拼出一片光明未来。然而,杭州之梦并没能像个体财富的快速膨胀那样更加充盈,这座城市反而变得精致平滑,粒度细腻而令人找寻不到野生生长的缝隙。

杭州,作为地理空间在政府与企业的建设下走向数字化转型,作为网络空间运载着作为游牧者的艺术家们落脚或远行,作为山水印象背负着承重的人文底子探索何为当下自我。杭州如何精巧平白,让人起不了随便走走的念头,也滋养着在这里成长、生活与工作的人们。艺术家们是否能够重新看见城市,并以自身创作与实践反哺城市?如何以自身拥有的技术作为生产工具想象未来杭州的可能艺术生态?

爱欲(eros)在劳动中解放,而人们却在技术使用中再次陷入爱(Philia)与欲(desire)的匮乏。我们急需唤回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技术,回归人与人面目清晰的连结,形成拥抱彼此的友爱社群。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杭州场,将邀请在杭艺术家及社群,面向科技与艺术迷人而汹涌的潮水与潮流,共同探讨艺术、科技与城市之“不可能三角”,以爱欲技术想象另一种杭州在地实践。


🔵 主题演讲嘉宾

丹尼尔·罗斯(DANIEL ROSS)

讲题:当不再有欲望,就没有爱,当不再有爱,友爱就不复存:贝尔纳·斯蒂格勒《时间与技术》第四卷未出版手稿的导论

丹尼尔·罗斯于2002年在莫纳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关于马丁·海德格尔。他是《暴力的民主》(Violent Democrac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心理政治过敏症:迈向元宇宙学的步骤》(Psychopolitical Anaphylaxis: Steps Towards a Metacosmics)(开放人文出版社,2021年)的作者。他翻译了贝尔纳·斯蒂格勒的十数本书,最近的一本是由斯蒂格勒和互联国集体(Internation Collective)创作和编辑的集体作品,名为《分岔:别无选择》(Bifurcate。There Is No Alternative)(开放人文出版社,2021年)。他也是获奖影片《伊斯特河》(The Ister,2004年)的共同导演。

ruangrupa 成员法里德·拉昆(Farid Rakun) & 朱莉娅·萨里塞(Julia Sarisetiati)

讲题(暂定):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粮仓”( lumbung.space)、艺校(gudskul)与在地互联的实践

ruangrupa团体于2000年成立于雅加达,是一个致力于支持在城市和文化背景中生发的艺术理念的非营利组织,通过邀请艺术家同社会科学、政治、技术、媒体等学科的从业者协同参与,对印尼的当代城市问题作出批判性的观察与回应。ruangrupa还以艺术项目的形式生产集体工作成果,如展览、节日、艺术实验室、工作坊、研究项目,以及书籍、杂志和在线期刊的出版。

作为艺术家团体,ruangrupa参与了众多合作交流项目,包括参与大型展览,如韩国光州双年展(2002、2018)、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5)、布里斯班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12)、新加坡双年展(2011)、圣保罗双年展(2014)、名古屋爱知三年展(2016)和法国蓬皮杜中心“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2017)。2016年,ruangrupa策划了荷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SONSBEEK:TRANSaction。

2015-2018年,ruangrupa与雅加达几个艺术家团体共同开发文化平台“萨里娜仓库生态系统”(Gudang Sarinah Ekosistem),位于雅加达南部班芝兰的萨里娜仓库。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空间,旨在维护、培养和建立一个综合支持系统,为创意人才、多元社区和各种机构提供支持,同时致力于建立联系和达成合作,分享知识与想法,激发批判性思维、创意和创新。合作成果均向公众开放,并以各种展览、节日、工作坊、研讨会、电影放映、音乐会和期刊出版的形式呈现。

2018年,借鉴创办“萨里娜仓库生态系统”的经验,ruangrupa与艺术团体Serrum和Grafis Huru Hara共同发起了新合作计划“艺校:当代艺术团体和生态系统研究”(简称Gudskul,发音类似于英语中的“good school”)。它是一个公共学习空间,旨在实践并扩展对于平等、分享、团结、友谊和集聚等集体价值观念的理解。

法里德·拉昆起初接受建筑学学术训练,获有印度尼西亚大学(Universitas Indonesia)建筑学学士和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筑学硕士学位,但他也拥有多重身份,这取决于谁在和他打交道。拉昆是印尼艺术团体ruangrupa的成员之一,曾于2016年与团体成员共同策划荷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SONSBEEK:TRANSaction,并作为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成员之一提供艺术指导。

朱莉娅·萨里塞蒂毕业于特里萨克蒂大学(Trisakti University)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她在印尼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艺校”(Gudskul)上教授一门名为“集体可持续性”的课程。她的艺术实践大部分集中关注印尼移民劳工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问题。近期参展项目包括: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双年展"SIASAT"(2013);哥本哈根“黑客城市现实系列”(Hacking Urban Reality Series, 2016);第11届韩国光州双年展(2016);西贡工厂当代艺术空间“我们在一起”(We’re in this together, 2018);日惹艺术与社会研究所“被编排的知识”(Choreographed Knowledges, 2019)。2017年,她策划了媒体艺术节OK.Video,并在此展出了以"pangan"(食物)为主题的作品,将想法发展成基于实验室的研究项目,以展示和探索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她还作为策展人参与了歌德学院“回归:东南亚和东亚的移民叙事”策展项目。


🔵 艺术家

程然

程然,影像艺术家。2013至2014年于荷兰Rijksakademie皇家视觉艺术学院驻留,2017年创办艺术家空间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现居杭州。作为中国新一代影像和跨媒介艺术家的代表,程然尝试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但并不拘于某一种专用材料的使用,跳跃的,抽离的,更具实验探索的精神,在作品中他改变了原有物质的空间,结构与感知。

程然曾在纽约新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特拉维夫当代艺术中心,爱尔兰布尔法斯特MAC剧院;K11艺术基金会;天目里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国际美术馆和机构、艺术基金会举办个展,也在包括卢森堡MUDAM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东京宫;西班牙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奥博豪森电影节,伦敦X商店+纽约新美术馆;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克里夫兰三年展;广州三年展,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PSA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及放映。

2020年程然提名首届X美术馆三年展艺术奖;2019年程然获得日本Nomura新锐艺术家奖;2017年,马德里录像艺术节最佳导演奖;2016,2015年入选AAC艺术中国最佳年轻艺术家奖;2015年入选皮埃尔·于贝尔艺术奖,以及提名斯德哥尔摩绝对艺术奖,并于2014年由燃点杂志评选为最佳年轻录像艺术家。

分享主题:后南宋王朝:马丁·戈雅生意作为艺术家群体的在地实验

内容摘要:自2017年成立,作为艺术家运营机构的马丁·戈雅生意根植杭州,五年来合作超过400位艺术家,音乐人展开了一系列展览与演出,打破传统美术馆与画廊模式,恣情放纵,在其中代表性的展览《后南宋王朝》中,联合创始人&作家大绵以描绘末世与外星人相会的一首科幻宋词《莺啼序·原初在否》为序诗意的描述了马丁·戈雅生意对在地群体实验的理念,与历史和记忆相连的现实与未来。程然将以马丁·戈雅生意作为城市进程中的艺术家自我组织的野草节点,分享以往和正在进行的展览项目。

蔡宇潇

蔡宇潇,1995年生于宁德,现居中国杭州。蔡氏着眼于中国独特的网络生态与媒体社会,关注艺术与科技、中国网络文化、智能城市、汉字超文本等议题。他以其广泛的作品形态(包括实验游戏、虚拟现实、电脑动画、声音)来表达他对当下媒体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他目前的关注点在于用电子游戏/艺术游戏作为方法,挖掘活在多重历史叙事之下个体的离散(非物理层面上的离散)、漂泊及乡愁。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蔡氏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

分享主题:从原乡到新乡:基于新技术生活的艺术实践

内容摘要:

无论是智慧的城市(smart cities)还是元宇宙世界,都是人类对于未来居所的不同阶段的愿景。作为城市系统中的核心之一——「人」,在从「原乡」移居到「新乡」的时空间隙中,我们遭遇了什么?即将发生什么?作为媒体艺术创作者,蔡宇潇将以自己的两件艺术实践为例,从存在于智慧城市中的「幽灵」以及人类未来新乡中的暗面出发,试图挖掘出潜藏于新技术生活状况下的人类困局。

潘子申&顾文甲

潘子申,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多以空间多媒体叙事实践者的状态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长期的创作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近期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虫洞引力场》。

顾文甲,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获硕士学位。致力于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等四维互动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并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设计工作,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分享主题:回眸,再回眸:重游杭城计划

内容摘要:席慕容的《回眸》中提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时代发展,城市更迭,一个人与一座城,相识相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之中千百次的回眸在生活的琐碎中被遗忘,我们对城市中的一切开始变得熟视无睹。我们畅想重游杭城计划,试图对一座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进行再发现。过去的十多年间我们对于杭州的探索基于城市中多样的展览空间、一次次艺术与生活活动的轨迹,拼凑成心中的杭州艺术地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不同的艺术生态,经历了工作室的搬迁与寻觅,也拓宽了工作空间的边界,并在这些时空的褶皱中慢慢生长出作品。本次“回眸,再回眸:重游杭城计划”的交流,试图从艺术生长、技术实验、城市遗存等方面,回应艺术、科技与城市的“不可能三角”,尝试以重游行动来迭代时空纵深之中的城市认知。

武子杨

武子杨,1990年生,生活工作于纽约和杭州,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并为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项目成员。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佛罗伦萨艺术学院术学士。他的作品曾在在国际不同的览展出,包括费城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美术馆,沃克艺术中心,罗切斯特艺术中心,SXSW,迪拜艺术博览会,伦敦Annka Kultys画廊,新加坡Hatch Art Project画廊,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米兰设计周,北京今日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成都双年展,北京松美术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等。

分享主题:未来_预报 - 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云网络社会的模拟

内容摘要:《未来_预报》是一个实时模拟+集体创世项目。项目通过一家虚构的未来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和区块链公司的视角,以及其所在的网络生态、地缘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去呈现和预测发展中国家的云网络社会的演变。通过以菲律宾这一“超级堆栈”平台尚未实现的发展中地区作为研究和虚构的对象,《未来_预报》试图去模拟一个由线上和线下数据共同驱动的、处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未来,探讨在新殖民主义的背景下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从而推动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思辨性城市规划的思考。

俞同舟

俞同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所长助理、专任教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ToF AR内容开发专家顾问。近几年,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在他身上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他的作品以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球幕电影等形式相继在武汉、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俞同舟现阶段着力于通过在现实虚拟连续统一体框架中创造智能物联网特有的未来主义对象,以增强人类。

分享主题:增强现实或计算幻术:一段概念混合的历史

内容摘要: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术语由 Tom Caudell 在 1990 年创造,从那一刻起,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平台相继开发出更多的增强现实技术和应用程序。符合2015年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所预测:“增强现实”在近年在市面上受到主要媒体与业界高度的注意,逐步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这里所指的“增强现实”是科技领域的发明,于 1970 年代首次出现,是一种用于虚拟世界体验、代表着一种实时地计算真实世界的空间特征并叠加上符合预期空间关系的数字内容的技术,在商业领域中伴随着“元宇宙”概念被重视。如果我们重新梳理“增强现实”的历史脉络,“增强现实”还会意味着什么可能性?


🔴 回应人

吴珏辉


艺术家,UFO媒体实验室创始人,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作为中国代表性的媒体艺术家之一,吴珏辉的创作轨迹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涉及交互、生物、信息科技等范畴,其作品常以装置、影像及剧场等形态呈现。多年来,吴珏辉活跃于国内外新媒体艺术领域,试图通过一系列作品与艺术项目拓展媒体艺术的边界。

袁园


袁园,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长期参与各类社会行动影像项目,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议程

11.26(周六)9:00-10:30AM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主题演讲

发言人

主题

时间

年会主题演讲开场

9:00-9:10

丹尼尔·罗斯(Daniel Ross)

当不再有欲望,就没有爱,当不再有爱,友爱就不复存:贝尔纳·斯蒂格勒《时间与技术》第四卷未出版手稿的导论

9:10-9:40

法里德·拉昆(Farid Rakun) & 朱莉娅·萨里塞(Julia Sarisetiati)

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粮仓”( lumbung.space)、艺校(gudskul)与在地互联的实践(暂定)

9:40-10:30

11.26(周六)10:30AM-13:00PM

发言人

主题

时间

城市论坛开场

10:30-10:40

程然、蔡宇潇、潘子申&顾文甲、武子杨、俞同舟

每组艺术家进行创作及主题分享 15min/组

10:40-12:00

吴珏辉、袁园

回应

12:00-12:20

圆桌讨论及观众问答

12:20-13:00

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6h6EkKxY7vsB1oDyuVd9ZY?qr=


论坛组织

bAn成品

「bAn成品」于 2022 年 6 月成立,为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COOP 社群架构下的自治网络组织(Autonomy Network),致力于聚集成长途中的艺术实践者及研究者,从而使诸众的喃喃自语在连接对话中彼此激活、获得释放。我们试图以自下而上的书写,建立尚未成型的“半成品”艺术档案。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料库收集与整理,使之汇集成一个观照当代艺术生态的独特面向。
我们将以针穿刺,通过行动、展示与研究生产并行,召集艺术实践者及研究者加入自治网络;在真实关怀与互惠交换中,骇回价值创造、分配与衡量的权力。

场地支持

平行所 PARALLEL INSTITUTE

平行所是一家以书店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机构,线下空间包括:叉艺术书店、展览空间、设计艺廊、工作坊、咖啡馆等。我们以场所为媒,主动构建不同领域内的创作者、机构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场域,搭建可持续生长的创作者社群及协作平台。

第七屆網絡社會年會 11月20日-28日

Loading...
highlight
Collect this post to permanently own it.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logo
Subscribe to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and never miss a post.
#ban%e6%88%90%e5%93%81#daniel-ross#faid-rakun#julia-sarisetiati#%e4%bf%9e%e5%90%8c%e8%88%9f#%e5%90%b4%e7%8f%8f%e8%be%89#%e6%9d%ad%e5%b7%9e#%e6%ad%a6%e5%ad%90%e6%9d%a8#%e6%bd%98%e5%ad%90%e7%94%b3#%e7%a8%8b%e7%84%b6#%e7%ac%ac%e4%b8%83%e5%b1%8a%e7%bd%91%e7%bb%9c%e7%a4%be%e4%bc%9a%e5%b9%b4%e4%bc%9a#%e7%bd%91%e7%bb%9c%e7%a4%be%e4%bc%9a%e5%b9%b4%e4%bc%9a#%e8%94%a1%e5%ae%87%e6%bd%87#%e8%a2%81%e5%9b%ad#%e9%a1%be%e6%96%87%e7%94%b2